淡菜為何叫「淡菜」? 西式淡菜、孔雀蛤、馬祖淡菜到有什麼不同,要怎麼分辨呢?|好歐食庫

淡菜是海鮮,為何卻叫做「淡菜」呢?
西式淡菜、孔雀蛤、馬祖淡菜到底哪裡不同,要怎麼分辨呢?
今天好歐食庫一次來解密~

目前台灣市面上普遍講到的淡菜(MUSSEL),其實學名是「綠殼菜蛤」,常見別名有 :「貽貝」、中國大陸稱「翡翠貽貝」,港澳稱「青口」,其實不過一般人更常聽到的是台灣「孔雀蛤」、馬祖淡菜。
它是一種可食用的海蚌,分布於太平洋熱帶海域,棲息於潮間帶至沿岸淺水海域。由於營養價值特別高,又被稱為「海中雞蛋」。

為什麼叫做「淡菜」?
早期西方國家會將淡菜煮熟、去殼、曬乾製成乾貨,過程中沒有加任何鹽巴,所以稱為淡菜;另一種說法是淡菜有著自然的海鹹味,料理不用放鹽而得名。

各國淡菜比一比

☀ 法國聖米歇爾山Bouchot貝床活淡菜、台灣孔雀蛤、馬祖淡菜、紐西蘭淡菜比一比

它們雖是系出同門的貝類,因為生長環境不同,外觀、口感都有所差異,如何分辨呢?可以從外觀上略窺一二:
1.法國聖米歇爾山Bouchot貝床活淡菜:淡藍色光澤外殼、體型較小、貝肉呈現橘紅色,飽滿嬌嫩、木樁上養殖好清洗
2.台灣孔雀蛤:體型稍微比法國貝床淡菜大一些,綠色薄殼、貝肉有乳白色與偏黃色兩種
3.馬祖淡菜:體型較大,可到約10公分大小,外殼深色偏黑,足絲、藤壺較多不易清洗,貝肉較有嚼勁,顏色呈乳白色偏淡黃色
4.紐西蘭淡菜:體型與馬祖淡菜類似,外殼呈現淡綠色,貝肉較有嚼勁,顏色有乳白色與橘紅色兩種

各國淡菜比一比

☀ 那肉色為何不同呢?

曾有一說肉色是分雌雄,但這是比較沒有根據的說法,以比較科學的角度來看:
有一說是:淡菜本身的基因,有的基因帶有橘色的染色體,有的是白色,像人類一樣, 有黃種人紅種人白人黑人

另一說則是,所食的浮游生物所致:
根據巴士底市場上阿婆海鮮攤的阿婆解釋是養殖淡菜位置的影響,因有的淡菜位置貼近海底,有的貼近海面 ; 貼近海底的淡菜比較會是橘色蛤肉,因為其所食的浮游生物或是藻類往往帶有類胡蘿蔔素 – 就是蝦紅素,因此身體會呈現橘紅色,像蝦子一樣,身體/殼是紅色的。 

而靠近水面的淡菜較少機會捕抓到帶有類胡蘿蔔素的藻類生物,因此是奶白色的。
這個說法感覺是比較可以解釋這些貝類肉質顏色上的差異的。那你覺得是哪一種原因呢?

身為一個少見價廉物美的空運活海鮮,怎麼可以不每週吃,趕快手刀訂起來吧!
https://www.goodfoodyou.tw/products/mussel700

-----

有需要任何商品諮詢、料理建議、預訂特殊商品都歡迎洽LINE官方帳號:

加入好友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